当前位置: 首页 >名家风采 >谁·调清管·度新声“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展览策划理念解析

谁·调清管·度新声“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展览策划理念解析

2022-04-26 22:49:25

欢迎关注“文博中国”!


为全面展示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发展演变历程,河南博物院与洛阳博物馆策划,联合甘肃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西安博物院等共同推出了“谁调清管度新声——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该展览于2016年11月13日至2017年2月22日在洛阳博物馆展出,汇集了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近二十家文博机构的293件音乐文物精品,其中多为重大考古发现成果,时间跨度自新石器时代至隋唐时期,这些文物折射着文明之辉煌,诠释着文化的百态,传承着历史的记忆。这是首次将丝路沿线的音乐文物纳入一个专题性展览中进行展示,进一步推动了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文化交流合作。

展览的标题是展览的灵魂与精髓之所在,是展览主题的深刻提炼。“谁调清管度新声——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的展览标题,化用了宋人贺铸的《平阳兴》词中的一句,十分贴切地反映了展览的主题,本文即以展览标题为切入点,分为“谁”“调清管”“度新声”三个层面来解析“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的展览策划理念。




“谁”——以人为本

“谁”即指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我们在讨论任何历史与文化时,其发展演变的历史都离不开人的作用。因此策展团队在策展过程中,尽量从物的形态展示中超脱出来,力图透过文物的表面,深挖其背后的历史内涵、文化内涵,注重以人为本,从物到人,见物见人见精神,强调人在丝路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对于“谁”有多层次的解读:

首先,这个“谁”是指隐藏在文物背后,在丝绸之路音乐文化发展中所涌出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可能是达官显贵,各国使者、商人、传教士,也或许是乐人、舞者,他们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频繁的人员交流,使得丝路沿线各民族音乐文化在西渐和东传中奔涌交汇。大批身怀绝技的西域乐人、舞伎相继来到中原,带来了西域的乐器、乐舞,中原音乐文化吸收了大量西域音乐文化的精华,而中原人在不断流迁中也将自己的音乐文化带向异域。

▲ 北朝石堂拓片的复原展示

在丝绸之路上往来的人群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来自中亚地区的粟特人,这是一个以经商著称的民族,在南北朝到唐朝时期,沿丝绸之路及周边的于阗、楼兰、高昌、敦煌、武威、长安、洛阳等大小城市形成一个个粟特移民聚落。粟特民族在舞蹈、器乐、音阶调式、音乐理论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更有大批的粟特乐人舞伎东来华土,在东方与西方音乐文化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中亚的音乐、舞蹈也由此传入中原,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近些年来,不断有关于粟特人的音乐文物出土。西安、大同、洛阳等地出土的粟特人石葬具上都有十分精彩的粟特人的乐舞形象,为使观众有更直观的印象,特对国家博物馆所藏的北朝石堂拓片进行了复原展示,来突出粟特人在丝绸之路音乐文化发展上所起的推动作用。

▲ 展 厅

其次,“谁”还指的是丝路音乐的传承者,音乐的发展是具有传承性的,通过一代代乐人的努力,不断的融合新的形式、新的乐曲,最终形成每个时代独有的音乐。因此在展览中不仅要展示古代音乐的发展,更要展示丝路音乐的传承性。通过图文表格的形式,表现魏晋旧乐对汉代乐舞的传承,隋唐十部乐的演变及所受汉魏音乐的影响等。在展览的结尾部分,还特意展出了一组复原的唐代乐器,来表现当代音乐研究者对古代音乐的研究、传承与弘扬,呈现中国古代音乐历久弥新的魅力。

再者,“谁”是参与展览中的各位观众及为展览付出辛勤劳动的工作人员。

展览策划实施之前,要先确定展览的目标观众群体,所有的策划设计要围绕并服务于目标观众群体,这决定一个展览的文化传播力、社会影响力等。展览是在千年古都洛阳展出,这是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因此目标观众群体定位为国内外的观众,范围十分广泛,需要照顾各层次观众的需求。策展团队基于对观众的参观习惯及喜好的调查与分析,在对资料的充分收集、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采取观众易于接受的展览表达形式与描述语言,来讲述唐代以前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交流、发展及演变。展览采用以时间为轴通史性的叙事手法,将丝绸之路数千年音乐文化的内涵浓缩为四个部分进行展示,提取每个时代或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文化进行阐释,全方位展现唐代以前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交流发展演变。每部分由两到三个单元进行阐释,每单元自成体系,各有侧重,共同服务于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的大主题。同时每一部分又具有各自的展示重点,形成小专题。第一部分“华夏与西域”,表现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丝路沿线各地区音乐文化的发展状态。通过展示各地出土的史前乐器,青铜时代的钟鼓磬瑟,以及源自西域的箜篌,探寻丝路开通前各地区音乐之间的联系。第二部分“凿空与涌流”,着重展示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开通后,丝路沿线各民族音乐文化在西渐和东传中奔涌交汇,双向交流、多元融合的的特征。第三部分“百川归海”,通过丝路沿线留存的众多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遗迹遗物,包括乐器、伎乐俑群、壁画上各种乐舞图像等组合展示,再现这一时期中国古代音乐发展为融歌、乐、舞于一体的乐舞盛景。第四部分“天乐妙响”,以及艺术的东传为线索,利用实物和壁画中音乐图像的高清展示,重点石窟复原等多种形式,着重向观众阐释丝路对汉唐时期音乐发展传播的影响。展品选择需十分贴合展览主题,不拘泥于文物的级别,突出一些文物以往被忽视的音乐文化特性,使观众从音乐的角度欣赏到文物的不同魅力。在整个参观活动中,观众、策展人以及隐藏在文物背后不同时期的歌乐舞群体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完成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

▲ 观众参观

形式设计很好的诠释了音乐文化这一主题,展厅环境设计美观雅致,简洁大气。为了在设计中表现出音乐文化的灵动,使观众观展体验舒适,设计人员将墙面色彩处理成雅黄色,并融入不同时期的音乐文物与色彩做点缀,诠释丝绸之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音乐的特质,处处彰显着丝路文化与音乐的元素。采用了独特的空间分割,既保证展示展览富于节奏感,又保持了主题展示的连续性。展示注重秩序感和仪式感,力求原貌重现。

▲ 观众观赏石经幢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体验灿烂辉煌的丝路音乐盛景,通过挖掘展品内涵,策展人员以“妙音乐舞·穿越丝路”为主题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观众参与活动:在展厅专属互动区则推出了“印、画、说、奏、做”系列教育活动及文创体验活动;微博、微信公众号开辟“丝路遗韵”专栏,推出展览讲解直播、听古乐、丝路音乐知识问答等多项互动活动,强化展览的社会效益。


“调清管”——展演一体

“调清管”从字面理解即是演奏乐器。音乐的形式特殊,它的发展是动态的、流动的,因而其展示是多方面的,不仅要有研究性的陈展,更要有立体动态的呈现。放在展柜中的乐器需要人的演奏,才是有生命、有灵性的。观众不仅仅满足于安静的欣赏陈列在展柜中的古代乐器、乐俑等文物,他们更好奇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比如古代乐器是如何演奏的,古人是穿着什么样的服饰跳舞奏乐、某个乐器的制作过程等。为还原流传千年的丝路音声,策展团队采用了多种展示形式,使古代音乐活起来,达到视听兼备。

在表现形式上,策展团队积极探索展览中的专业性和知识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科学性和观赏性有机结合,采用展演一体的方式,活化音乐文物的展示。多年来,河南博物院将音乐考古研究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重视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活化工作,培养了一批音乐考古方面的研究人才,并于2000年组建了华夏古乐团。这不仅能够将音乐文物陈列进行动态展演,还能够对古代音乐文物进行研究复原,使得古代音乐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开发,这使得此次展览展演一体的设想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在展厅中,设置了播放音乐复原演出场景的设备,这些演出都是根据音乐考古资料、编译配置的各个时代不同风格的音乐,形象地再现古代丝绸之路音乐数千年的发展与传承。为展现丝绸之路对音乐的影响,将敦煌莫高窟、克孜尔石窟以及巩义石窟中的伎乐形象转化成动画的形式进行播放,拉近展览与观众距离,加强与观众的互动,视觉与听觉手段共同运用,为观众构筑一个回响千年的音乐世界。

展出期间,还特别进行了以“丝路传韵 中韩人文”为主题的中韩传统音乐展演活动,来自河南博物院的华夏古乐团、新疆哈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韩国国立国乐院正乐团的艺术家联袂演出,三个不同风格的艺术团体为现场观众呈现一场美妙绝伦的视觉盛宴。

▲中韩传统音乐展演

此次展览采用展演一体的模式,是使“文物活起来”的一次有力尝试,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使观众在观赏古代音乐文物的同时,徜徉在悠悠的乐声之中,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先民在文化交流、包容、碰撞中所呈现的绚丽多彩、多层面的精神追求,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 展厅内的伎乐视频



“度新声”——以交流促创新、促发展

展览展示的是数千年来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发展演变以及中西音乐交流与融合的历史。一个地区的文物不足以反映如此庞大的历史文化,必须进行跨区域合作。此次共汇集了近二十家文物收藏机构的青铜、金、玉、木、陶瓷、纸等多种材质,编钟、陶俑、画像砖、竖箜篌、三彩埙、壁画等多种形制的音乐文物,以展示丝路音乐的多彩与丰富。甘肃酒泉出土的魏晋时期的奏乐画像砖,画面上乐师和乐所使用的乐器:卧箜篌与竖箜篌、阮咸与竖笛,正是汉民族与西域民族乐器相谐和乐的情景。而新疆出土竖箜篌及箜篌形制演变图版的结合展示,则表明了这一来自西亚地区的弦鸣乐器沿丝绸之路传播的轨迹及形制演变。陕西韩休墓的乐舞图壁画的复原展示,形象地再现了唐代的“胡部新声”的音乐盛景。新疆库木吐拉石窟壁画中的中原乐器,表明音乐艺术与中原文化碰撞并融合,后又反馈回西域地区。这些展品的选择都体现了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互动的双向性,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包容、互鉴与共同发展。

▲ 魏晋时期奏乐画像砖

此次策展团队中包括音乐考古研究、展览策划等方面的专家。为保证展览的科学性、严谨性、准确性,策展团队除了对丝路沿线的音乐文化的发展及其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研究及梳理外,也到丝路沿线的文博机构进行考察,邀请音乐考古、博物馆学、展览策划、设计等方面的专家对展览方案进行论证。在展览开幕期间,来自中、韩两国音乐考古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针对展览交流研讨,对展览的学术性进一步提出意见与建议。在思想交流中,碰撞出新的展览创意,提升了展览的科研水平。

▲ 陕西韩休墓乐舞图壁画

该展览除了实体文物展示的创新,还通过虚拟展览、展览讲解网络直播和出版物,来突破博物馆的围墙,使观众不受时间与空间的局限随时可观看展览,增强展览的活力与吸引力。配合展览制作了虚拟展览,360度全景还原展厅实体展示,并在展出期间推出了3次展览讲解网络直播,扩大受众,反响热烈。出版了《谁调清管度新声——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全媒体图书,该图书加入了17个二维码,将在展厅播放的骨笛、陶埙、瑟、编钟等乐器的演奏视频,及胡腾舞、商山四皓、瑞鹧鸪等古乐复原演出视频转化成网上版本,读者扫描即可观看,十分便捷,使得未能现场观看演出的读者可亲身体会古代音乐文物的魅力,这一出版形式新颖独特,是展览极好的延续与补充。

▲ 新疆出土竖箜篌

该展览促进了馆际之间的资源共享。在学术研究基础上,以实物展览为主题,以虚拟展览为延伸,以学术讲座和音乐复原展演为深化,多层次、多角度阐释了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价值,呈现给观众一场极具视觉冲击力、艺术感染力和学术渗透力的文化盛宴。

▲ 展览网络直播讲解

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是一条历史的长河,从涓涓细流到波澜壮阔,其中无数创造者用智慧构成心灵的和声。丝路沿线的音乐文物以其丰富性、连续性和典范性,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我们所努力呈现的不过是这条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期待有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加入,共同交流研究,将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进行更好的展示与传播,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

撰稿: 张得水  李琴  闫睿  

摄影: 牛爱红

编辑:陈 梅


《中国文物报》2018年3月30日第5版

点开图片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