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名家风采 >月亮之上:“嫦娥之父”欧阳自远的追月之路

月亮之上:“嫦娥之父”欧阳自远的追月之路

2022-08-02 03:45:41

83年前,当家里人为这个新生的孩子取名“自远”的时候,并没有料到他将来会走一段那么遥远的探索之路,也没有想过他会走向那么广阔的星空。


“我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月球”

在那个年代,人们对月亮的认知,还停留在美好的神话世界和朦胧的诗词意境中。人们看着它的阴晴圆缺,寄托着人生的悲欢离合,想象着嫦娥仙子的清冷寂寞,那轮柔和光亮下婆娑的影子,那是吴刚的桂树,是一个神秘而古老的传说,一个尚且无法接近的传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个刚刚开蒙的稚子,在叔叔为他做的小小又圆圆的识字卡片上,学会了“日”“月”“星”“辰”,美丽的“月”字和抬头可见的月亮,在他心中悄悄种下了一个小小的种子。

又过几十年,孩子长大了,月亮对他的吸引力越加强烈,当人类开始试图用科技向月球伸出一只亲密接触的触角时,他想要用科学的力量,揭秘月亮的秘密,从此他许下一个远大的愿望和远大的征程:“我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月球”。

仰望星空45年,他就是“嫦娥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被誉为“嫦娥之父”。他用一生的研究贡献,缩短了我们和月亮之间的距离,这条追月之路浪漫又艰辛,理性又坚定。


要学到真本事,以学报国

欧阳自远出生在一个医药世家,父母经营着一家药铺,在那个年代,他们并没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所有看病的技能,全是在实践中磨练出的真本事。也正因如此,从小欧阳自远从父母那里听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要学到真本事”,这为他勤奋缜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欧阳自远与家人)

1952年,新中国刚成立三年,这一年欧阳自远高中毕业,没有沿袭家中的医生职业,而是报考了地质学院。回忆这段科研道路的缘起,欧阳自远老先生清晰地记得,,最紧缺的就是矿产资源,那时候有一句浪漫又鼓舞人的口号:“我们要唤醒沉睡的高山,让它们献出无尽的宝藏。”

响应国家的号召,也顺遂内心“学好真本事,以学报国”的理想,欧阳自远选择了学习地质学,这让他一脚踏入了科学研究领域。几年之后,又一件事情的发生,让他决定把另一只脚迈向月球。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昭示着人类空间探测时代的到来。

而当时的新中国建国才七八年,在这个领域,无论从科技基础还是从经济实力上,都是一片空白。但国家要走这条路,便需要有人做准备,还在研究生阶段的欧阳自远将目光投向浩瀚星空,他理想中那种“无尽的宝藏”,不再限于地表,而是开始转向地球之外。

(△1978年,欧阳自远研究月球岩石样品)

 

38万公里,45年征程

从地球到月亮的距离是38万公里,神话里的嫦娥奔月只用了一夜,欧阳自远用了45年。

苏联和美国的探测器已经成功登月,欧阳自远等人所担负的,是一场白手起家式的追赶,也是一段千年神话的实现。

然而这个庞大的计划是从一块石头开始的。

时代,工人发现有一块矿石熔炼不了,欧阳自远一看,这不是简单的矿石,这是天上掉下的陨石,早在天体中经过超高温的长久熔炼,小小的铁炉怎能奈何呢?那时候中国还没有人研究陨石,欧阳自远便开始从陨石入手,研究太空物质的构成,研究外面那个神秘的世界。

(△欧阳自远研究陨石)

2007年“嫦娥一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的探月成功。但此前半个世纪的探月研究准备,在我们这代人的认知中几乎是空白。正是这鲜有人知晓的几十年,凝聚了欧阳自远未曾停歇过的研究。

从1958年决心探月,到2004年中国的“嫦娥工程”正式开启。从青年到白发的45年光阴,欧阳自远坚持仰望星空;从地球到月球的38万公里,欧阳自远脚踏实地小心论证。

这一场抵达月球的远征,见证了欧阳自远的人生事业,见证了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见证了实现伟大梦想的伟大工程,见证了中国从百废待兴到大国盛世。 

(嫦娥一号发射)

 作为中国探月事业的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当下最庆幸的,不是他所经历和实现的伟业,而是看到当下中国的科学界,“年轻人成长了,他们都有真本事。这是我们国家的希望。”

“真本事”这个朴素的字眼,从当年父母的嘱托,到欧阳自远将其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再到现在,成为他以前辈的立场对新一代的最高称赞。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上下求索,践行梦想。”这是欧阳自远老先生对后世子孙的家庭寄语,也以此句,赠予各位读者与观众共勉。


《谢谢了,我的家》

2018年1月6日起

CCTV-4 周六19:30

等你回家

▼点击阅读原文,看看你会有个什么系的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