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涌悲伤的时候,大口吃饭
这种炫耀,唯有风知道
——《风吹虚村》余秀华
1
如果你仔细留意朋友圈,或是相关新闻动态,你会发现,在2015年的春天,一位名叫余秀华的人的诗歌屡屡被提及。当时有看到在朋友圈,一个人几乎不与文艺发生联系的地方(文艺会被人诟病的),也能间或地发现一首或者两首她的诗歌转载。
我是爱书之人,平时也很喜欢阅读。但2015年我几乎没有非功利性的阅读,临近毕业,找工作、面试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购书数量也直线下降,想买本书都成了奢谈。《月光落在左手上》,也就一直都在购物车里,没有结算,想来那时候也觉得,诗歌并不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北岛、海子和顾城的诗都没有读完,更何况像这种爆红营销类的诗人了,于是作罢,一直未能一览她的诗歌全貌。
而后过了热点期限,待她完全沉静下来,我才得以捧起诗歌来阅读。我已然忘记当初她爆红时的采访以及各式报道了,最安静的就是这样吧,在清冷中不受杂念和干扰地欣赏,,算是心无杂念。
2
读诗特别花精力。小说可以跟着情节走,历史可以跟着故事走,文集可以接受它的描写和议论,即使社科专著,也有耐着性子读懂的时候。诗歌不是这样,它也许有音律美,也许有深刻的抒情,但更多的是困惑,不懂作者究竟说的是什么。古代诗歌还好,现代诗,现在的人也懒得去一一做分析了。所以遇到一位平民化诗人的诗集,也就容易阅读多了。
总归就是我个人的文学素养不够。在这完全没有贬低余秀华的意思,她的诗,意象普通,容易发现。植物、动物、田野、月色、气候,所有和她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都被她摘取,放在了名叫爱情的诗里;但更多的是抱怨,有心酸和痛感,爱而不得,也就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了。但即使这样,一本210多页的诗集,一百多首诗,也足够让人煎熬了。
不得不承认,完整看完一本诗集,很花时间,也很浪费时间。于是从夏到春,断断续续的,缓慢的读完了。惊艳的永远是押韵的,意象独特的。所以又回到之前的听过的那句:天才总是这样,从情感恣肆到痛苦压抑。
3
诗人余秀华。
用泰戈尔的话来说: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The world has kissed my soul with its pain, asking for its return insongs.)恰如其分。不提身残志坚,诗人不需要被这样同情;但她的诗把疼痛与心酸都融入了,让读诗的人看到了她的生活,身临其境:
(1)爱情的主题特别明显,悲喜交加;
(2)热爱生活,对细节描写很妙;
(3)乡村气息,乡土气息浓郁,没有高雅,没有深沉,就是在记录生活,只不过用了诗歌的形式。
4
我读。诗歌的惊艳,往往是因为音韵和比喻,而更深层次的饱含感情,甚至家国情怀,对人类的思考之类的题材(有的是史诗),往往因为冗长使人烦躁,而阅读作罢。所以我喜欢的是可以有对人性的思考,当然更多的是简洁,明快,易懂(快时代的产物,我不可避免)。所以我喜欢短诗,可以记住,可以愉快地朗诵,但也不仅仅是记住那两句所谓的点睛。
不同时期读诗是不一样的。心跳、呼吸和天气温度等等都息息相关,并且朗读和默读也完全不同。所有的诗句都需要朗读下来,才能最原始的感知它的美,那些一目十行的小说读法,必然会让诗(集)大打折扣。对我自己而言,越激烈的诗句,越够不上印象深刻;越平和,越使人心灵恬静。
李诞和许知远在《十三邀》中说道:谁年轻的时候没有写过诗,不管是不是羞于启齿和承认,没有写过诗的少年时代,是不完整的。
2018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