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不惑之年官居二品,月月见底,手头拮据,欠了一屁股外债,就是想回老家看看老母亲,也是因为手头较紧而未成行。
当时,曾国藩已欠近千两外债。清朝二品官岁俸银155两,禄米77石5斗。他6年的岁俸才930两,就是一分钱不花,也要等6年之久才能偿还背负的沉重债务。可以说,曾国藩的不惑之年是在生活窘迫境中度过的。他42岁时母亲去世了,回家吊丧时口袋里一分钱也拿不出来,置办丧事还要求别人帮忙,已到了 炸锅卖铁、举步维艰的地步。
回家奔丧途中,曾国藩在九江收到江西省城点金(份子钱)一千两,他拿出三百两托人捎回京城还债,剩下七百两,以两百于两在省城还账,带四百余辆至家办丧事,当时他的脑子里就只剩下两个字:还债。
清代奉行低薪养官的原则,文官的正俸标准不高,但是以曾国藩但是的官场位置和家庭经济状况,完全可以向老前辈和珅学两招,从别人身上刮几个活钱话,但曾国藩认为:“乱世之名,以少去之贵。”他一身勤俭自持,为官几十年,平时的饮食起居一直遵守着寒素的家风。每日吃饭以一荤为主,有客略增之,被人称为“一品”宰相。他要花钱,又没钱,想有钱,又不贪,就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节俭,二是举债。
曾国藩月月花光俸薪、家里债台高筑一个最关键的原因,是他的薪情差、不想贪、反哺家、应酬多。不惑之年的他,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四个弟弟。作为儿子,他是孝顺的,每年都要从京城给家里寄去很多家庭用品。作为兄长,他对几个弟弟关怀备至,不但在学习上帮忙和指导,而且大多数生活费和学费也是出自他手。另外官场的应酬,家族的婚丧嫁娶,父母的生日酒宴,都是曾家财政开支的最大压力,所以这些又是他乐于办的事,手头紧的时候向外头借些银子,也是情理之中。曾国藩也是债权人,外人也欠他的钱,如果收回来可以抵上负债。但他没钱,没有人比他更穷,不是不想收,是不忍心收。他把还债的希望寄托在外人的奠金上,如果没有什么外来钱,只得等他节衣缩食积攒够后再还了。
不过咸丰二年以后,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很少再提到借钱了,因为曾国荃等几个弟弟都已长大长大成人,事业有成,家里的光景日益看好,他不需要再为钱的是发愁了!
曾国藩——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我们一起分享阅读:曾国藩的进取精神值得学习,他那超人的洞察力值得钦佩,他那慎独精神值得借鉴,,他教会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