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名家风采 >现代名家笔下的月亮意象

现代名家笔下的月亮意象

2022-05-21 18:07:56

鲁迅《狂人日记》

启蒙的象征

鲁迅《狂人日记》中有十三段日记,第一段就描写狂人发作精神病时的状况: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在《狂人日记》中没有写狂人如何成狂的原因和过程,而只是将主人公的开始“发狂”作为小说的开端,作为发狂的契机的“月亮”,象征着某种超越性的东西,具有启蒙象征的意义。小说在第二段马上就说“今天全没月光”,再以后就变得“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了,暗示狂人越来越恐怖的心理世界。可以说,月光照亮了狂人,使得狂人由此觉悟,“精神分外爽快”,“爽快”实际上就是发精神病了。现实意义上,狂人发疯了,精神意义上,他是被启蒙了,他觉醒了,他也成了启蒙者。


把启蒙称作“光”是很普遍的意向。在柏拉图的山洞人的寓言里,山洞里的囚徒都是昏睡无助的,根本看不到外面世界的真相,要把他们松绑和拉出山洞面对阳光,他们也会感到很痛苦。山洞里的囚徒和洞外举着火光的人,就成了启蒙和被启蒙的关系。


老舍《月牙儿》

命运与希望

是的,我又看见月牙儿了,带着点寒气的一钩儿浅金。多少次了,我看见跟现在这个月牙儿一样的月牙儿;多少次了。它带着种种不同的感情,种种不同的景物,当我坐定了看它,它一次一次的在我记忆中的碧云上斜挂着。 


它唤醒了我的记忆,像一阵晚风吹破一朵欲睡的花。


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第一次在我的云中是酸苦,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那时候我也不过是七岁吧,一个穿着短红棉袄的小姑娘。戴着妈妈给我缝的一顶小帽儿,蓝布的,上面印着小小的花,我记得。我倚着那间小屋的门垛,看着月牙儿。


月牙儿不如圆月那么皎洁,也不像圆月那样带给人温暖,月牙儿这一意象本身就给整篇小说定下了暗淡的基调,也象征着主人公命运的多舛,人生的不幸。月牙儿意象在小说里贯穿始终,随着故事的进展我们依稀可见,月牙儿总是出现在主人公“我”的命运发生变化的关键点,作为点睛之笔深化作品的主题。 


“月牙儿”是一个具有多种意象的象征体,凄冷的月牙儿照出来的光虽然很微弱,但比起无边的黑暗来,它至少还能给人一点光亮。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月牙儿至少是“我”微薄希望的象征,是“我”生活的见证,是“我”情感经历的回忆。月牙儿对“我”而言,不仅起到唤醒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折射出主人公不同时期不同境遇后产生的不同感受,它是人化的意象,同时又是立体多维的意象,在生活的不同时期,它被分别赋予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内涵。


在张爱玲的笔下

意蕴丰富

《金锁记》开头的七句话中,月亮、月亮、月色反反复复出现了八次。小说开篇即以不断变幻的视角,对不同时空的月亮感慨唏嘘,月影泪痕,相映互照,渲染出一片苍凉: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筏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模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结尾又回到月亮上,“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首尾呼应,以其象征氛围包容笼罩故事全篇。就氛围象征来说,“月亮”意象在《金锁记》中的功能可以说是一种“整体的象征”。


蓝月亮意象 

在中国古典月意象中,月亮大多是银白色或淡黄色,“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而在张爱玲笔下,月亮的色彩是多样的,例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红色月亮、《倾城之恋》白流苏泪眼中银色有着绿的光棱的月亮,最为独特的就是诡异的蓝月亮意象。 


本该温暖皎洁的月亮被涂上了蓝色,给人一种十分诡异的感觉,但张爱玲似乎非常喜欢这种蓝月意象,她的小说中有三处出现了蓝月亮: 


“当天晚上,果然有月亮。乔琪趁着月光来,也趁着月光走。月亮还在中天,他就从薇龙的阳台上,攀着树桠枝,爬到对过的山崖上。丛林中潮气未收,又湿又热,虫类唧唧的叫着,再加上蛙声咯咯,整个山洼像一只大锅,那月亮便是一团蓝阴阴的火,缓缓地煮着它,锅里水沸了,咕嘟咕嘟的响。” 

――《沉香屑・第一炉香》 


“芝寿猛然坐起身来,哗喇揭开了帐子,这是个疯狂的世界。丈夫不像个丈夫,婆婆也不像个婆婆。不是他们疯了,就是她疯了。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漆黑的天上一个白太阳。遍地的蓝影子,帐顶上也是蓝影子,她的一双脚也在那死寂的蓝影子里。” 

  ――《金锁记》 


“她叫老妈子去睡了,仍然坐在那里晾头发。天热头发油腻,粘成稀疏的一缕缕,是个黑丝穗子披肩。她忽然吓了一跳,看见自己的脸映在对过房子的玻璃窗里。就光是一张脸,一个有蓝影子的月亮,浮在黑暗的玻璃上。远看着她仍然是年轻的,神秘而美丽。她忍不住试着向对过笑笑,招招手。那张脸也向她笑着招手,使她非常害怕,而且她马上往那边去了,倒像是她头顶上出来一个什么小东西,轻得痒丝丝的,在空中驰过,消失了。那张脸仍旧在几尺外向她微笑。她像个鬼。也许十几年前她吊死了自己也不知道。” 

  ――《怨女》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燃烧的蓝月亮,这种不正常的蓝暗示着两人感情不完满的结局。最终乔琪娶了薇龙,但这样的婚姻是荒谬的,正像那荒谬的蓝月亮。


《金锁记》中出现月亮的蓝影子时,芝寿已经被变态的婆婆和没有爱的丈夫逼到了绝境,诡异的蓝充斥着芝寿的整个世界,这种蓝月光代表了绝望和死亡,果然芝寿不久之后就死去了。


《怨女》中的银娣经历了丧夫分家后带着儿子离开了拥挤的大家族,无聊到认真去听街上男女打架,哥哥嫂子的亲近也只是图她的钱。夜深人静的时候,银娣看到自己脸映在玻璃上成了神秘而美丽的有蓝影子的月亮。


从这三处可以看出,张爱玲的蓝色月亮意象象征着绝望、诡异、不祥。我们还可以以其他地方来佐证,首先蓝色是一种冷色调,本身就给人一种忧郁清冷的感觉,和黄色的月亮反差极大。其次在张爱玲的散文中有这样一段话:“Beverley Nichols有一句诗是关于狂人的半明半昧:‘在你的心中睡着月亮光’。我读到它就想到我们家楼板上的蓝色的月光,那静静的杀机。”可见蓝色的月光在她心中深层的寓意。


残月意象 

张爱玲的残月意象与人物的复杂心理紧密相连,有人称之为“心理月亮”。张爱玲创造的残月意象,表现出一种强烈而复杂的情感,具有暗示人物命运的功能。

 

张爱玲早在少女时作的《霸王别姬》中对缺月(残月)的寓意便有了明确表达:“她(虞姬)不再反射他照在她身上的光辉,她成了一个被蚀的明月,阴暗、忧愁、郁结,发狂。”“阴暗、忧愁、郁结,发狂”就是残月意象的基本象征意义。具体来看,《金锁记》是张爱玲小说月亮意象的典型代表,其中六次出现月亮。主人公曹七巧嫁给了有钱但残废的二爷,一生戴着沉重的黄金枷,她不甘心地用那枷角劈杀了几个人,在她对自己对亲近的儿女的“劈杀”过程中出现了残月意象: 


“半夜里她爬下床来,伸手到窗外去试试,漆黑的,是下了雨么?没有雨点。她从枕头边摸出一只口琴,半蹲半坐在地上,偷偷吹了起来。忧郁地,“Long,Long  Ago”的细小的调子在庞大的夜里袅袅漾开。不能让人听见了。为了竭力按捺着,那呜呜的口琴忽断忽贯,如同婴儿的哭泣。她接不上气来,歇了半晌,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告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灯淡淡地圆光。长安又吹起口琴来。”


曹七巧为了与大房三房比赛,将长安送进了洋学堂,长安在学校里不出半年便“脸色红润,胳膊腿也粗了一圈”。而七巧看不得女儿幸福,因此借了长安在学堂里总是因粗心遗失东西的由头,叫骂着要到学校兴师问罪。14岁的长安正处在心理敏感脆弱的时期,为了面子决心离开学校,离开她喜欢的音乐教员和朋友们。夜深人静,偷偷地吹着口琴,口琴代她发出了伤心地呜咽。这时天空出现“模糊的缺月”,“模糊”象征着长安在母亲的压迫下不确定的模糊的未来。而缺月即残月意象一方面象征着她内心的忧愁和郁结,另一方面也预示了长安的一生就如这缺月一样有着缺憾――长安后来被母亲搅了亲事,随便找了人草草度过余生。


圆月意象 

张爱玲对中国古典文化中十分普遍的圆月意象做了全新阐释。她笔下的圆月不再“完满”:


到快天亮的时候,她起来拿桌上的茶壶,就着壶嘴喝了一口。冷茶泡了一夜,非常苦。窗子里有个大月亮快沉下去了,就在对过一座乌黑的楼房背后,月亮那么大,就像脸对脸狭路相逢,混沌的红红黄黄一张圆脸,在这里等着她,是末日的太阳。


这段文字取自《怨女》,银娣向三爷表达爱意且在最后关头被拒,归家后担心三爷将事情宣扬出去,自己面对可怕而又未知的结局,在选择之前的月亮描写。圆月被形容成“太阳”,“太阳”在夜晚出现本来就是极不正常的情况,这就象征着主人公处在一个不正常的世界,也预示着将要面对的可怕命运。圆月不再完满,而是象征了绝望、恐惧和外在的压迫,这是张爱玲的独特之处。


张老师

柳荫书院讲师

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


本科、硕士研究生阶段均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多次曾受邀在北京某学院、中学生交流班等讲授中国传统文化讲座,服务青少年夏令营超过100小时经验,以体验式授课风格倍受好评。


擅长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学


主讲:《现代文名篇选读》、《审美阅读》


专 注 人 文     博 识 雅 行



柳 荫 书 院


书院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大翔凤胡同34号

报名电话:13426244452

微信咨询ID:liuyinshuyuan


长按二维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