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
在那月光深处的地方
有种爱情像海水一样
2018.4.13,《寻找罗麦》终于上映了。那天我待在家里,好像啥也没干。我没法如愿第一天去电影院看到这部电影,我也知道之后这部电影很有可能不会在小县城上映。活在乡间僻壤,强烈的求生欲望让我练得了找资源的求生技能。
这部集小说原著、导演、编剧于同一人的电影毫无疑问地将带有极大地类个人中心色彩。果然在看完电影之后得到的感觉和在看完小说之后得到的感觉是一样的——模糊。这种模糊来自于你没有办法去给这部小说或电影找到一个明显的或者是主要的主题,小说关于生命与救赎的描写篇幅要多很多,情感是较为隐秘的一条线,而电影把情感提上来了一点,浮出了水面,可生命与救赎又赫然横在了中间。这种模糊来自于没有办法给这部电影分类,说它是文艺类电影,可这调子未免又太过沉重,说它是爱情片,可生与死的讨论几乎贯穿全篇,说它是故事类的电影,可这情节未免也太平淡——没有跌宕起伏,除了叙事手法带来的效果之外。模糊到没有办法清楚地为这部电影划分一个大概的受众群体,换句话说,根本没有办法揣测这部导演拍这部电影是给谁看的。这种模糊还来自于影片实际似乎并不符合电影前期的宣传——大陆第一部过审可在院线上映的同志片。这对抱着去看同志片的大部分观众来说简直就是这部电影的原罪。
在同类的电影中,讲爱情它比不过《蓝宇》,讲压抑它比不过《断背山》,拼颜值它比不过《美少年之恋》,拼娱乐性、腐文化?哦不,我敢说这部电影已经得罪了一众腐女(男)了,只要涉猎《上瘾》、《一年生》、《逐月之月》等一众红剧火剧的人可能都会得出这个结论。那拼尺度……?算了,全剧最大的尺度就是牵了个手,这一点倒是和宣传的一模一样。但要是比模糊,没有哪部电影比得上它。
影片一开头就告诉你死了个人。如果这不是个悬疑片,那这一定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一个关于追寻的悲伤的故事。但是看完了都不知道赵捷是在追寻着什么,罗麦吗?死去的少年吗?生命的意义吗?救赎吗?还是他自己?
赵捷靠在窗上,看着窗外的雪景,有些疲倦。这种感觉贯穿着整部影片,赵捷一直在路上,从西藏到北京,从北京到巴黎到普罗旺斯,到罗麦的家,仿佛赵捷不属于这个世界,他与这个世界与自己都有着缩不短的距离。
赵捷坐上飞往法国的飞机,抱着罗麦的骨灰盒。乘务员提醒他把行李放到上面或者下面,这时候他才意识到怀里的罗麦已经是一件物品。他想小心呵护的,没有意识到已经失去了生命的。观众知道罗麦死了,赵捷不愿意接受罗麦已经死了。
这是出租车里赵捷视角的法国街道。乍一看,其实和中国某个发达的城市好像,对赵捷来说,外面的街景没有什么意义。法文歌做北京音乐提醒观众这是在法国。
入住的酒店可以看到埃菲尔铁塔,赵捷到阳台上点了一支烟。这是在法国了,是罗麦的祖国。
赵捷抱着罗麦的骨灰盒,在地铁上看到一个熟悉的背影,他走过去,坐到斜对面的位置,然后那个人就消失了。这是罗麦的出场。没有太多的表情,没有动作,没有对话,甚至没有眼神的交流。
带着罗麦的骨灰去了教堂,默默坐着。
然后赵捷去看了索菲,告诉索菲罗麦死亡的消息。赵捷许多年前喜欢索菲,索菲怀了罗麦的孩子,罗麦不想要这个孩子,索菲瞒着罗麦把孩子生了下来。见到罗麦生前共同的好友(或者关系更加亲密的人)以及罗麦的亲儿子,赵捷没有太多情感表露。告诉索菲罗麦死讯及简单叙述前因后果的时候,赵捷没哭,没有明显的哽咽,他只是眯着眼睛,像是在讲述一个久远的故事。
赵捷要去普罗旺斯,索菲给了他一个袋子,里面是罗麦的东西和一封她写给赵捷的信。里面有一个问题很突兀,她说:“但罗麦为什么去中国,你知道吗?”
赵捷在回忆那场车祸。这场车祸是两人情感的一个小爆发点,也是两人关系走向和故事走向的一个小转折点。
罗麦一边开车一边拿出一个礼盒,轻描淡写的告诉赵捷说这是一个在非洲工作的朋友买的,只是觉得这条围巾很适合你。所以送给你。赵捷(忘了说,他是自由舞舞编)把围巾带到脖子上,还开心地放下了座位前的镜子。(罗麦在北京,让远在非洲的朋友买一条漂亮的围巾寄回来送给赵捷,那这友谊可以说是很深厚了),不知道罗麦提到这是远在非洲的朋友买的围巾的时候赵捷注意到没有,但随后赵捷接到的一个电话罗麦却注意到了,刚才送礼物的小温情立马变成了满满的嫉妒、愤怒、伤心。
因为是赵捷的同事兼女友朱莉打过来的,两人在电话里讨论工作的事情,罗麦的表情就已经变了(为什么变了?因为影片里没有任何一个罗麦和赵捷在讨论自由舞艺术的片段或者暗示,赵捷的那个世界是罗麦参与不进去的),挂电话的时候赵捷还嘟囔了一句朱莉催他结婚。上面的截图可以看到赵捷已经把围巾摘了。
车祸发生以后,赵捷到酒吧里找到买醉的罗麦,在酒吧门前,罗麦咆哮着:“你是同谋,你就是我的同谋。”因为赵捷的那个电话让他很难过,所以他点开了车里的音乐,他沉浸在自己的悲伤里,他听到了窗外有一个发楼盘传单的少年在敲窗户,他挡住了赵捷想要摇下车窗接过传单的手,红灯变绿灯的时候少年还在车窗外,左后方急于变道的车撞了上来,少年扭曲的脸贴在了车窗上。
罗麦觉得是自己杀了那个小孩,而之前,他还亲手杀了自己还没出生的孩子。恰好,这两个孩子的死,似乎都与赵捷有着秘密的联系。有句深藏的甜言蜜语说不出口,借酒装疯吼出来的却是“你是同谋”,杀了孩子你是同谋,让我爱上你,你也是同谋。这样一来,在罗麦歇斯底里的背后居然多出一层原罪的意味来,爱上他是原罪,爱而不得是原罪,爱了说不出口是原罪,可能他知道对方和他也是同样的感觉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也不知道为什么两人都始终保持距离,这也是原罪。他受尽折磨。
是的,上图就是传(床)说中的影片中两人的唯一的一次牵手,也是两人唯一的一场“床戏”。赵捷把醉酒的罗麦送回到家里(推断是罗麦家),罗麦迷糊中要喝水,于是就有了喂水牵手的这个片段。罗麦需要赵捷被他度过这段艰难的时间,前提是那场车祸和赵捷没有关系。
看到这场床戏的时候我真的是一点都不激动,因为我知道赵捷温柔地把罗麦的头放回到床上之后什么都不会发生,事实上也是这样。
然后呢,酒醒之后的罗麦就去了西藏。早不去晚不去,偏偏在酒后吼了罗麦,酒后紧紧抓着赵捷的手腕之后去。赵捷送罗麦,站在车旁看着他头也不回地走进了机场。他受尽折磨,然后去了西藏。
罗麦走后的某个晚上,赵捷从梦中惊醒,拉开帘子到了练舞室(卧室和练舞室中间只隔着一个帘子)。睡在一旁的朱莉也醒了,陪着罗麦坐到了练舞室的地板上。
朱莉问他:“你真的不想去巴黎吗?”
罗麦却和朱莉说起了那个死去的孩子。
在这里我不得不惊叹一句女人的第六感。朱莉的这个“你真的不想去巴黎吗”的发问,和索菲的“但罗麦为什么去中国,你知道吗”的发问简直是如出一辙,异曲同工。他们身边的这两个女人的都已经探知了他们两人的秘密,可他们对于这个秘密还一无所知,或者是知道了但拼命回避。
朱莉问他,你会忘记我吗。潜台词是,我知道你一定会离开北京离开我去巴黎,我知道你有一个人不能忘记,可你会记得我吗?你爱过我吗?
赵捷却说,我也曾背叛过你。即便我记得,即便我爱过,即便爱和记忆都可永恒,可是这都不重要了,因为我背叛过你。我曾背叛过你。这句话不知道赵捷是对谁说的,可能,他爱过朱莉,也爱过罗麦。他自己不清楚,他背对着女友的双手,让世界只剩下自己。
他没有办法回应女友的双手,哪怕是同床共枕的女友,他也没有办法回应紧握着他的手腕的罗麦的手,哪怕是趁着罗麦已经醉了过去,他也只是静静地看着。
赵捷到了普罗旺斯,找到了罗麦的母亲,给她看罗麦的儿子。她轻轻地抓住了赵捷的手腕,那晚没有做出回应的赵捷伸出了另一只手,覆在了那只苍老的手上。有趣的是,还没等赵捷的手完全放上去,电影就切换到了赵捷去寺里取罗麦遗体的情节。所以,那另一只手可能就只是轻轻地搭着,放着,尽管眼前坐着的是罗麦亲生母亲,赵捷也极有可能只是像和索菲说起罗麦的死因一样说起他在西藏领回罗麦遗体的故事。程式化的悲伤掩盖模糊的冲动。
在普罗旺斯赵捷见到的另一个与罗麦有关的人就是马修(偷偷表白一下这个马修有点帅)。
“第一次来普罗旺斯?”
“从北京来的?”
在马修问完这两个问题之后,他脱口而出:“你是赵捷。”
而这全归功于罗麦。
马修是罗麦的发小,在信中多次和自己的发小提到一个人,可见马修也猜到了眼前这位赵捷对罗麦的意义。
这可能是赵捷第一次这么直接了解到罗麦的过去。马修指着照片对赵捷说起他们的过去,赵捷脸上挂着笑意。这种笑,想必看过自己另一半小时候照片的人都懂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但这样轻松惬意、可以毫不掩饰嘴角眉眼情感流露的笑在赵捷的脸上并不多见。另一次是在一对会说中文的法国夫妇的车上(男的是法国人,女的是北京人)。
这对夫妇是在法国开中国餐馆的,赵捷随口一问,生意好不好。
夫妇告诉他其实很多法国人都很喜欢吃中国菜的时候,赵捷的嘴角露出一抹不着痕迹的温柔笑意。然后他接着说,他有一个朋友就很喜欢吃中国菜,尤其是宫爆鸡丁。
他一边说,一边摩挲着包着盒子的布。
这是在罗麦死后第一次赵捷提起罗麦是如此的轻松。他对于这对夫妇不用设防,他知道他们的相处会在抵达车站时终止,他们以前不知道罗麦,以后也不会知道罗麦,他口中的“一位法国朋友”对于他们来说就只是一位法国朋友。他的秘密是安全的。他没有负担。真的就像是朋友闲聊时提起到的自己的另外一个朋友。所以对于罗麦的那些温柔与怀念,在这一瞬间袒露无疑。他想这样对着罗麦笑的,只是没这个机会了,他下意识地往怀里抱了抱骨灰盒,想让批次之间考得更近一点,只是没有这个机会了。
赵捷在西藏,按理来说也是无限接近罗麦的,他转他转过的经,他走他走过的路,他见他见过的人,他总是和罗麦不期而遇,他悟他悟过的真理,他看着他的血肉被鹰叼去,他看着他的骨灰化在火里。只是西藏的主体是生命与哲学,是追寻与救赎,这可能是爱,可能不是爱,可能是更深的爱,这种感觉让两个人无限靠近,也让两个人无限远离。
赵捷回到罗麦的房间,他坐在床上刚好可以照到镜子,镜子前放着罗麦和那匹白马的合影。
我赌五毛钱马修在和赵捷讲罗麦小时候的故事的时候,一定也讲了罗麦给他写的信,讲到罗麦是如何在信中提到赵捷的。马修一定知道罗麦的那些秘密,他把这些秘密告诉了赵捷。赵捷坐在镜子前,秘密被一个人直白讲出来的时候,他避无可避。
赵捷对关于罗麦的一切都是敏感的,比如说,那匹马。
他第一次来普罗旺斯,他提着骨灰走在路上的时候第一次遇到这匹白马,他就预感到这匹白马和罗麦有关系。果然这匹白马后来出现在罗麦的葬礼上,又出现在罗麦房间里的合照上。
他知道的,他一直都知道,只是他不愿意承认。
如果影片在这里就结束了,就定格在赵捷坐在镜子前的床上,定格在镜子里的赵捷和照片里的罗麦的“同框”里,这就够了。可是,偏偏还有后面的那一小段,这简直让人抓狂。
赵捷躺在罗麦的床上,右手伸进了被子里(别说你真的不懂我在说什么),闭上眼睛,耳边响起的却是西藏的鼓声、音乐声。(WTF?)
两人带着面具穿着西藏的表演服装在风中伴着音乐尽情跳舞。赵捷先摘下了面具,然后罗麦也跟着摘下了面具。(为什么是赵捷先摘下面具的?可能是他确信他对面的人就是罗麦,可能是他太想见到罗麦了。)然后——
两人在狂风中,喘着气,对视。(镜头转得太快,截不到两人同时存于框中的画面)然后,全片完。
我很高兴全片在压抑的、克制的、朋友以上恋人未满的、唯一带着点“基情”的床戏之后看到了第二场床戏,这起码是终于提到了赵捷和罗麦之间的(同志之间的)“性”,众多抱着“中国大陆第一部过审的电影”的心态去看这部电影的观众可能会期待的一个话题。可是这镜头一转,转得不是两人以前生活的画面,不是送礼物,不是醉酒,不是机场送别,甚至不是车祸,而是西藏!(一万个WTF!)他们跳着西藏的舞蹈,穿着西藏的衣服,脚踏西藏的土地,头顶西藏的天空,然后——对视。有距离的,不会往前一步的,尽管呼吸已经艰难,尽管眼中难掩激动与渴望。
因为最后的这个强调,两人之间的情感多了宗教、神学、哲学、生存与毁灭、生命与死亡的味道。当初的一场车祸让两人越走越远也越靠越近,西藏是两人终于重逢的地点,也终于成了两人之间的一道银河。
(再放一次这张图,实在是太喜欢)
所以看到影片最后会有一点心累的感觉。整部影片的叙事在北京、西藏、法国三个地点来回切换,叙事节奏基本上是顺着赵捷的心理和回忆走的。影片中的现实时间顺序应该是赵捷带着罗麦的骨灰去法国,见索菲,见到那对夫妇,见罗麦的母亲,见到白马,见到马修,最后在罗麦的房间里。中间穿插着赵捷的回忆和讲述,讲他们的车祸,讲罗麦离开北京去西藏,赵捷收到死讯去西藏,从西藏回北京,又从北京到法国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太隐晦,又穿插着赵捷、罗麦、索菲三个人的情感,又穿插着赵捷和朱莉两人的情感,又用大量的篇幅去交代在西藏的追寻与救赎,在追寻与救赎中又牵扯出生命与哲学的问题来。
最后影片回到的地点不是巴黎,不是北京,而是西藏。这意味着我寻找蛛丝马迹抽丝剥茧理出来的赵捷和罗麦之间的情感线最终迷失在了所谓的追寻与救赎里,意味着导演想要表达的感情线最终让位于对于生命的追寻与救赎。然后在宣传的时候你告诉我这是一部同志片,告诉我这是一部爱情片?WTF!
电影上映的时候因为没法去看所以去看了小说,看完之后感觉主题是追寻与救赎。感情线其实是一条很隐晦的线索,当时还觉得有些好奇,这样的一部小说要怎么改编成同志电影。导演很明显加大了感情的部分,做了更多的渲染和铺垫,但也很舍不得西藏的那一部分,毕竟这占据了原小说的绝大部分篇幅。两端都不舍弃的结果就是让电影的主体变得模糊。奔着故事去看的人看到太多文艺,奔着文艺去看的人看到太多的宗教,奔着宗教去看的人看到太多的哲学,奔着哲学去看的人看到太多的情感,而奔着情感去看的人……似乎什么也没看到。所以豆瓣评分不到五,干脆直接有人说我们要的是同志片,不是寻找罗麦,或者有人说这简直就能稳坐年度十大烂片的宝座。
那么,回到找了这么多线索的情感线上,这么隐晦的情感线,导演躲在摄像机的后面,可能是为了过审,又或许其实这感情,无论是在电影中还是在小说中,或者是在现实中,它其实就是讲不清楚的。
【截图其实我很想去掉中间的那个暂停键,但是没有办法……】